鹤有方中医养生知识之《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》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说正气充实于内,则邪气不能触犯,而邪气的聚集,是因为正气的不足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明确指出:“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”显然,“邪之所凑”的“邪”不仅指外界六淫之邪,还包括饮食居处不适、喜...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说正气充实于内,则邪气不能触犯,而邪气的聚集,是因为正气的不足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明确指出:“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其生于阳者,得之风雨寒暑;其生于阴者,得之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。”显然,“邪之所凑”的“邪”不仅指外界六淫之邪,还包括饮食居处不适、喜...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“一脏损则百病生,五脏损则百形灭",也就是说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,包括慢性疾病、全身性疾病以及功能性疾病,都与人体五脏的状态以及机能运行密切相关。只有当五脏器官保持健康,经络通畅,气血充足,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够正常地进行。相反,如果五脏功能衰退,经络受阻,气血运行不畅,人体的...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。”血液和气息作为人体内的两种基本元素,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。另外,《景岳全书·血证》又说:“人有阴阳,即为血气。阳主气,故气全则神旺;阴主血,故血盛则形强。人生所赖,唯斯而已。”气血是生命的动力源,是维系生命的基石。当体内气血不足时,将无法供应...
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《黄帝内经》中有这样的观点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”。就是说秋季的三个月,谓之容平,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。此时,天高风急...
如今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,中医养生备受认可推崇,中医养生方法有很多,但万变不离其宗,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六个字诀——“顺、静、修、调、补、固”。第一个是顺,就是顺天时地利,养生要做到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顺天时地利”,顺应季节的变化而调整饮食起居、衣食住行。春天万物生发,要养...
“调元气、养太和”蕴含着《周易》里的“生生”之性,《黄帝内经》里的“合和”之德,《老子》里的“归根”之道。“调元气、养太和”按时空的依存关系和演化秩序,表达了生命在生生中进化、在合和中传承,再回归元气的生命循环过程。元气者,人之先天精气也,是人生长、发育、生殖的原动力。太和者,是天地间冲和之气,有万...
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说过:“夫众病积聚,皆起于虚也,虚生百病。”人的生老病死虽然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,可是这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,那就是“虚”。简单的一个“虚”字,中医也将其分为阴虚生内热、阳虚则生寒、气虚则无力、血虚则发燥四大类。每种虚症表现也各不同。阴虚生内热,典型的表现有五心...
《黄帝内经》说:"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谓也"。"治",为治理管理的意思,意思是指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发作前就把它制止住了,而不是等疾病发露于外才予治疗。这种“上工”即强调预防重于治疗,注重事先,注重平时保健养生,并且要求顺应自然规律,否则后悔莫及。所以,这里的“未病”既包...
气血,人之神也!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气血失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”,“气血充盈,百病不生”。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后天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全在于气血。气血通过气道(经络)、血脉与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连,循行全身,人体的五脏六腑、骨骼经络,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推动,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;反过来,五脏六腑...